almost 13 years ago

這個議題在今年創業潮之前算是比較冷門,沒看到什麼人在討論。最近大概是大家瘋創業,有實際上的頻寬需求,所以看到網路上又開始吵頻寬的價格,一些討論串看起來讓人都有股張飛打岳飛的錯覺。

這個主題我在三年前其實寫過類似的內容,現在環境當然有點不一樣了,被 Fox 拱出來寫一篇 2012 版的。

Hosting Plan

  • Simple CMS and Facebook Pages
  • Shared Hosting
  • VPS
  • Cloud Hosting
  • Dedicated Hosting
  • Amazon EC2

不少創業者談到開網站,始除了最原始的技術支出之外,一開始最令人覺得恐怖的就是頻寬的支出了。然後談到頻寬這個議題,接下來就會陷入 panic 。

台灣的 IDC 價格是不便宜,但不代表這樣的價格不能讓人做事,主要還是看公司的營運策略。

Bootstrap 期:利用 Tumblr + Facebook

在過去,作內容網站要直接養一批內容觀眾是困難的。創業者必須先架起一個內容網站(也許是 Wordpress 或者是 Customized CMS),探尋適合的 Hosting Plan,接下來每日寫文,做好 SEO…etc.

於是一開始會糾纏於到底要選用那種 Share Hosting 比較便宜(Blehoust? Dreamhost?)…

2009 與 2012 年,創業狀況很不一樣的地方在於,現在我們有了 Tumblr、成熟的 Facebook 行銷工具、完整的 Amazon Web Services 以及地區配套。

現今,一般的內容網站最主要的流量來源龍頭,不再是 Search Engine,而是 Facebook。一個網站若做好 facebook-optimized,成效往往會比投注在 SEO 上更加的驚人。

所以,熟悉網路議題操作者。會改用以下手法:先用 Tumblr (簡單的 CMS) + Facebook 專頁,進行議題操作養出粉絲。確定這一塊主題有一定的市場,才決定是否拓展成「訂製網站」規模。

知名網站「iCook」一開始其實就是用粉絲團的方式先去操作,買出 Application 製作的時間,即使身處在製作期也不至於造成沒有網站就沒有觀眾。而是一開始就把觀眾養在 Facebook,把人養出來之後等到網站上線後再一口氣倒過去。避免掉內容網站一開始上線沒觀眾沒內容,還需要很多時間經營的尷尬。

使用 Tumblr 的原因:Scaling

要養內容的方式有很多種,不一定需要自己弄一個 Wordpress + Shared Hosting。不過這當中最關鍵的點在於,其實一般人付不起需要自己 Host 內容網站的成本。

我並沒有誇飾。

經營不錯的內容網站,一個網站 daily 30000 PV 並不誇張,Wordpress 本身的好處是有很多第三方 plugin,帶來網站修改的靈活性。但壞處也是這些第三方 plugin 本身的效能低落。可以將這些 plugin 比喻成類固醇,短期績效很棒,但長期副作用也很強大。

若網站經營者本身不具備 Performance Tuning 能力,大概到 daily 10000 PV 規模開始,就會開始力不從心。每到當日的尖峰時段(10:00, 15:00, 22:00 ),就會倒站。

重灌狂人 這樣等級的 Blog,都要租到不錯的 Dedicated Hosting 機器才擋得住。一個月要花上一兩百塊美金跑不掉…

Tumblr / Wordpress.com 這種 vendor CMS,雖然修改彈性是比較小一點點,但是背後的 scaling 能力卻是完全不用擔心。就算養到數十萬 PV /daily …也不用擔心倒站。

Shared Hosting

Shared Hosting 在幾年前比較流行,主要是因為大多數的 Open source Application 還是以 PHP 為主。上傳了就能開始使用。俗稱的「空間」大部分是指這樣的方案。

Shared Hosting 大概的價錢都在 $10/month 以下。比較好的 Solution 像是 Media Temple 大概會在 $20/month 以上。

不過 Shared Hosting 就如同字面上的意思,是跟人 Shared 的。Hosting 廠商,將一台機器切成幾十份資源,租給大家。如果你有爛鄰居(spam site)或者是胖鄰居(heavy site),很容易被連帶牽連倒站。

說人胖鄰居其實也不公平,7000/daily 的 content site 基本上就會超過 Shared Hosting 廠商提供的 CPU limit 了(超過也是倒站)。

VPS

VPS 也是這三年來變得比較成熟的 solution,主要是因為虛擬機技術的成熟 (ex. Xen) 和 PHP 以外的 Language Framework 變得很熱門(Ruby on Rails / Python …etc)

會佈署上 VPS 的 Application 共通特徵是,佈署時通常需要自訂客製整塊 stack。也就是開發者自己要搞定 MySQL、HTTP Server、Mail Server 、 Memcached Server 等等。

雖然是小網站,但這些 Server 疊一疊加一加至少也要吃掉 512 MB 的常駐記憶體空間。

VPS 市場在這幾年也有比較大勢底定的走向。一般來說,如果你要人推薦哪一家廠商比較優質?幾乎大多數的人都會推薦 Linode

Linode 的起步價是 $19.95 USD/month (512 MB)。

除了便宜之外,Linode 的優勢在於最近這一兩年來在東京佈了點。從台灣連過去 Ping 值大概可以壓在 80ms 以下。(美國就算點再好至少要 130ms 起跳,這樣的 ping 值會讓使用者「有感」)

所以在台灣,Linode 會算是一個可以考慮的 Option。

Cloud Hosting (單指 PaaS )

雖然這樣講有點傷害到人。但是這個市場自從 GAE 改變收費模式而 Heroku 開始支援除了 Ruby 以外的其他語言之後。這個市場就變成了....Cloud Hosting = 「Heroku 與其他」。

Heroku 的模式是開發者必須按照 Heroku 規定的架構設計程式,然後把網站上傳即可。而 Heroku 本身也會提供一些基礎措施方便讓開發者銜接而不需要自幹(ex. memchaced, mail, MySQL, DNS, backup…etc.)

缺點當然就是架構在某方面被限制住了,設計修改起來不是那麼靈活。但好處是 Scaling 的問題 Heroku 可以幫你解決。資源不夠用,信用卡只要開下去就可以撐著了。

當然會有一些開發者覺得 Heroku 的收費很貴,覺得不值得。但是在真實的運營狀況中,Scaling 從來不是一個很簡單的課題。一台機器的架構當然很簡單,但是兩台、三台、十台、百台,那就幾乎不是一般純開發者能夠 handle 的狀況。

有一些開發者,如 Facebook Application / iOS 開發者,他們往往只懂設計「遊戲」和專注本業而已,而不是那麼熟 Scaling。於是他們通常會採取這樣的模式:付錢 Scale,讓事業長上去,繼續賺錢。買到時間空間之後再補人改架構。

不過 Heroku 也不是沒有致命缺點,Heroku 幾年來都只有美東的點而已,美東以外的點,從來沒有明確的時間表和承諾。我估計以後也不可能會有....(大工程)

Dedicated Hosting

Dedicated Hosting 就是租整台機器給你用,然後贈送一定 quota 的流量(大概是給個幾 T 的 free 流量,超過另算)。@gslin 在他以前的文章裡面有推薦幾家外國品質比較穩定的廠商:

當然,國內當然是…沒有推薦的廠商 XDD

Dedicated Hosting 的優點當然是整台機器資源是你的,而且換算成「單位成本」C/P 值最高。但缺點通常也是你要自己「管」。包括備份、Monitoring 什麼都要自己來。需要的底子相對功力要跟很多(VPS 多半還提供個簡單的 gui console 可以幫開發者弄備份、監視系統狀態…etc)

台灣的人會跑去租美國的 Dedicated Hosting 多半是拿來作需要高輸出流量但品質不需要那麼好(高 ping 值)的 Service ....如影音之類的 streaming server 。

因為美國頻寬非常便宜,大概是 400TWD - 900 TWD / Mbps 上下(看你的量,遠低於這個數字到非常誇張的地步的都有...)。而「反應」比較慢的這件事在「影音服務」上面相對是可以被接受的。

AWS : EC2

自從 AWS 在亞洲地區佈點之後(新加坡、東京)之後,在台灣幾乎就直接吃掉 VPS 等級這一塊的市場。原因當然就是 C/P 值真的還算夠,價格也能讓人接受。

而在地點的選擇部分, 台灣 <-> 東京 比 台灣 <-> 新加坡 來的有優勢許多(routing 和 bandwidth)。

所以很多人創業租機器的首選,就是租東京的 EC2 了。

但別以為 AWS 真的其實很便宜,它只是對一般入門者門檻很低而已(不需要保證 commit 量,「牌價」比較令人有辦法親近)。真要比較起來,東京 AWS 的流量其實比台灣 IDC 的價格還要「貴」。

@deduce 這篇 iCook 圖片費用的討論

提到在 S3+ Cloudfront 上 250GB 的流量只要花費台幣 1500。不知道在台灣要花多少錢?

事實上若把 iCook 放在台灣的機房,光計流量的花費是可以低於 1500/month 的。

==== FB 分隔線 ====

250G 如果算 30 天,平均 1 天 8.3G 左右。一天流 8.3G 出去大概就是 0.83M 的線左右。所以只要租一條 1M 的線就夠擋了。如果你向 IDC (中華 / TFN ) 租一條 1M 的線,拿到的牌價可能會是 2000+ / m 左右。但是如果是一次租到 10M+ 的線,或者是去跟二房東租,絕對可以拿到 1500/m 以下的價格(900-1500 不等)

所以不可能是 40k 或 50k 這個價錢。最多只會花到原先所說的 1.5k 以下的價格。而事實上 amazon 的頻寬還比台灣純租 IDC 的價格貴,也不算什麼便宜的 CDN。只能算是刷卡就有,而且不用保證 commit 的水管....。若真要省錢的話通常會去跟國外專業的 CDN 廠商談 地區性 / global CDN,不過這都是量大之後的事了....

==== FB 分隔線 ====

當然事實上也不能這樣比。因為這個價格不是 colocated,而是 CDN 的價格(雖然 AWS 價格兩者是一樣)。但說實話,CDN 比 Cloudfront 便宜而且品質高的選項不是沒有,純優質流量(Hinet/TFN)其實也比 EC2 便宜。這都不是錯覺。

只是你可能都要有一點 connection 或必須要有保證 commit 的使用量才拿得到。

對沒有「背景」的 Startup,EC2 才相對變成了「好」選擇…

IDC : colocation

以上講的都是廠商提供機器與流量,創業者不需要自己出任何設備的狀況。但事實上還有另外一種情形,就是你自己有機器,直接放在 IDC 裡面。

現在什麼年代了,大家都雲來雲去,為什麼還要自己買機器放在 IDC 裡面?

「軟體」「雲」其實不是萬能。

有一些特殊的服務和需求,不買硬體 Solution 丟在 IDC 裡面,用軟體自己幹反而會很昂貴。比如說 F5NetAppBluecoat,這些東西自己幹就會很貴。所以才會有自己買設備放在機房的需求。

再來是 EC2 始終是虛擬機,而且有一些 Web services 因為業務型態,需要訂製的 Server 才能達到需求。

比如說 37 signals 的這兩篇文章

又或者是你的客戶有很強的地域性需求,比如說用戶都在台灣或者是用戶都在中國。才適合 colocation。

而租 IDC 作 colocation 並不只是頻寬支出。你要先買機器、然後租機櫃(一個櫃 幾千元/月),然後才是談頻寬(2000+/Mbps)。

所以一般 startup 並不建議從這個方向直接開始。因為起步成本實在太高,而且手上沒有一定的 commit 量幾乎價格砍不下來

HiCloud

我個人對 HiCloud 並沒有什麼喜歡和討厭。因為 HiCloud 實際在我的生意模型裡面從來不是個選項。HiCloud 的模型比較像是 Hinet 提供你一個可以用「低於牌價」的機會租到優質頻寬+一小台機器資源的選項。

這是一般 Startup 在沒有向固網業者有議價能力時的其中一個選擇。

你會注意到我在這篇文章中,提到了「優質頻寬」這個字不只一次。很多沒有實際網站運營經驗者,寫文章的攻擊重點往往是擺在價格。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一個重點「頻寬品質」。

什麼樣的價格,什麼樣的品質,做什麼樣的服務

如果你平常有觀察國內一些大網站使用的頻寬。你會發現他們幾乎只會租這三家(Hinet , TFN, Seednet)的頻寬,其他的不太考慮。這是因為這三家業者互連或對國外的水管真的就很粗。網站開起來也非常的快。

當然這個現象不是絕對,但是 Web Front Server幾乎都會在這三家的點上面。至於周邊 Service 就不一定了,比如說圖片、相片就會丟在 CDN 上(省去圖床 Server 的 tunning),影片就會丟在外國機器、三流頻寬、次等 CDN 上。

都是處於架構以及 C/P 值的需求。影片可以接受比較高的 latency 所以就會這樣作,節省開銷。

網站開啟的「速度」,攸關著一個網站的 User Experience 和 Conversion Rate
。(註)

====

ref : 亞馬遜執行長貝佐斯 「性價比」最高的CEO

例如,貝佐斯不斷改善亞馬遜網站頁面下載速度,因為分析顧客使用網站習慣後,他們發現,網頁下載速度只要慢○.一秒,顧客在網站的使用時間就會減少一%。

====

「速度」影響的指標也還不僅只這些,SEO 以及 Alexa 的 ranking 甚至也有大幅相關。

所以,也不是說誰誰誰便宜,就應該喊誰誰誰應該降價太誇張。

難道 40 盎司巨無霸牛排只要 900 元,高級鐵板燒店裡面賣的「和牛」就應該比照辦理嗎?

Summary

當然,寫這篇文章的初衷只是把一些過去作網站測過和用過的 solution 寫出來。不同型態的服務,和團隊的人力配置,適用不同的架構和方案。

AWS 對一般 Startup 是友善,也是 pay as you go,只是千萬不要誤以為這是萬靈丹。

只是看到一些張飛打岳飛的討論有感 …

BTW,如果你有興趣談更多這方面的話題的話,歡迎 寫信聯絡 我。

如果你想研究更多美國的 hosting plan,可以上webhostingtalk.com 這個網站,這裡有很多討論。

← 新創網站這樣開發才夠快 Railsconf 2012 - 國際性 conference 是這樣辦的 (上) →
 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