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bout 7 years ago

說來真是蠻有趣,一直以來,我曾經想從事過很多職業,但「編程教練」這個詞是從來沒有出現過在我的大腦裡的。我喜歡編程,寫了十年 code,在網上也寫了過非常多教程。但把「教書」這個技藝當成職業,卻是最近一兩年才發生的事。

有些人好奇我最近幹嘛去了?答案是又跑去幹線上版的全棧營了 XD

開了兩期線下版全棧營,我最大的感想就是「太折壽」(簡直不是人幹的)。

當初在跟笑来老師討論經營這間編程學校時,本來就有做線上版的規劃。只是想歸想,要怎麼開始,其實我還真沒頭緒。不知道要怎麼起步,只好一邊做邊想。一直到第二期線下班快結束前,我才大致上對線上班要怎麼做,勉強摸出一個模糊的頭緒。

線上課沒你想像的那麼簡單

做線上課不是很簡單嗎?怎麼得要思考那麼久?

很多人一聽到「在線上開課」,就覺得這是很簡單的事。但坦白說在我的理解並非如此,因為如果「在線上開課」的實作方法,你認為的是:「錄完影片就直接扔在網上,結束收工」。那麼以這樣的定義來說當然很簡單。

只不過,這麼做的「留存率 / 學成率」當然就很難看。這也就是絕大多數的線上課程根本是比健身房還坑的洞 XD (留存率不到 1%)。

而我在教編程,我當初想打造的線上課程,是想要至少留存率超過 25% 以上的線上課(業界是 10% 以下)。

25% 的留存率,其實挺狂的。別看數字好像這麼低,但是這在業界來說是真的很高的數字。要做到 25%,我相信世界上應該沒太多人知道怎麼搞,至少當初我也不知道。所以我也是一邊做一邊學。

而這一期的全棧營線上版數字剛剛結算出來了,線上版破紀錄的創下 41% (留存 / 結業率)的數字。

所以,我想最後 41% 這個數字,應該是達標並且遠超過當初的目標。我終於又有自信再寫一篇總結心得,這就是這篇文章的起因。

TLDR

41% 這個數字,沒有對教學理論有研究的人可能覺得好像不是靠譜,有點偏低。但是如果有在研究線上教學的人,會覺得這個數字是高到令人震驚,因為業界的數字絕大多數是 10% 以下。(所以這個數字是業界的整整四倍)

所以當初我一公布這個數字的時候,很多人希望我透露這當中的祕技。不過,我當時都一一拒絕了,不是我藏私,而是這裡面的技巧實在複雜了,光用說的其實說不清楚。因為全棧營實質上是「認知心理學 + 教育理論 + GrowthHack + Gaminification」的混合跨界實踐。

所以我決定有空時再用寫的。這篇文章預計會很長,所以我在這裡先幫各位寫個短版重點提綱:

  • 教學不是演講
  • 套路、套路、高頻小套路
  • 由學習金字塔去觀看學習成效
  • 自動化追蹤學習成效
  • Onboarding
  • 化學效應

教學不是演講

這篇文章我想分享的第一個重點就是:「教學不是演講」。

做「課程」與做「分享、演講」,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。

許多人以為這是同一件事,但事實上並不是,而這其實也是我最近一兩年才領悟的道理。這個道理很簡單,但是跟其他專業領域一樣,如果在教學這個領域沒有鍛鍊到「熟練者」層級,許多資淺(在 5 年以下)的老師,絕大多數分不清楚這兩者的分別。

我在這裡寫一下兩者的分別:

  • 「分享、演講」:老師不在乎學生學不學得會,只要在台上講得爽,有爆點就行。
  • 「課程」:老師非常在乎學生是否下課就要馬上學的會,立即應用。

而這正是一開始就「決定學生學成率高低」的關鍵心態。

學生是否學得成,與(許多人以為的)以下事情無關:

  • 投影片好不好看
  • 題目是什麼
  • 用什麼形式(影片、音頻、文字、互動)表達
  • 老師是否會講段子

在開課的一開始,就設計出一個「可以在學生當場下課就能驗收成果」的課程

才是整件事的中心重點。

舉例:烹飪課

我在這裡舉一個更深刻的例子,各位老師可能會比較明白。比如說今天有個老師想要開門煎魚課,讓學生在下課後馬上學會如何煎出一條完美的白鯧魚。

那麼今天的課程重點,絕對不是花上一堆時間說明講解火候怎麼控制,魚的腐敗速度,油的溫度加速原理。

而是這個老師,在設計課程一開始,他的教案目標就要訂成:「如何在下課後學生馬上能夠煎出一條不破皮又漂亮的魚」。

所以內容就會變成這樣:

  • 不破皮的小套路
  • 挑選新鮮魚的小套路
  • 火、鍋、油的小套路

這三件事才會是一開始的教案重點。

接著再基於這個教案,去設計互動學習方式(影片、音頻、文字、互動),讓學生能夠完全吃透。

唯得先造出一個「實用教案」,老師才能基於這個教案去不斷翻新改造。許多課之所以淪為雞湯爽課,是因為絕大多數的老師,準備課程的方式是劈頭打開 keynote,然後就開始寫「自己對於這件事的心得」。

學生也許當場聽得爽,但是聽完課「用不起來」,主要也絕大多數是因為授課結構完全錯了。

由學習金字塔去觀看學習成效

如果老師將教學誤當作「分享」去做準備,那麼我還要分享另外一件在開始就註定結果的慘事:「不管投影片設計或段子講的如何牛逼,這堂課的學成率注定也是 10% 以下」。

這不是我說的,而是有科學實驗數據佐證。

美國學者艾德格‧戴爾(Edgar Dale)提出了「學習金字塔」(Cone of Learning)的理論:在初次學習兩個星期後,透過閱讀學習能夠記住內容的10%;透過聽講學習能夠記住內容的20%;透過圖片學習能夠記住內容的30%;透過影像、展覽、示範、現場觀摩來學習能夠記住50%;參與討論、提問、發言來學習能夠記住70%;做報告、教學、模擬體驗、實際操作能夠記住90%。

線上課與線下課的根本差別就在於:

  • 一般的線上課,無論老師如何精心拍影片。限於格式,學生還是只能「被動」從影片或文字內「想像學習」。
  • 而線下課,老師可以透過一系列的方式,示範、演練,同學們可以習作、演練、被糾正,形成「主動」式的學習效果。

要設計出高留存的線上課,重點不在於老師的教材影片怎麼拍,甚至影片根本也不是重點(還有很多種其他形式可以做線上課,況且線上課一支影片只要超過 5 分鐘,學生就會不耐煩)。

而是如何讓學生在線上拿到教材就能夠直接用起來。然後在線上課裡面促成:

  • 展示
  • 討論、提問、發言
  • 實際操作

這才是促成高留存率的重點。

你得先開線下版,才能再開線上版

在全棧營裡面開的每一門課,都有相對應過去曾經開過的線下版。而這也是我相當重視的一個原則。我必須要再強調一遍這:「有線下版,才能有線上版」。

線下版之所以這麼重要,是因為線下版容易取得比較好的培訓成績。如果一門課原先的教案與教材在線下版行不通,那麼線上版恐怕 100% 也行不通。

我舉個比較貼近的比喻:

  • 線下版更像是可以隨時修改部署的草稿版 Web Application
  • 線上版更像是部署出去的手機軟件,一部署出去很可能就無法修改,或者是幾個禮拜後才能修改。。。。。

如果一門線上課,沒有在線下演練過,吸收 feedback。那麼貿然直接放在線上就是:死!死!死!

隨便一個小的 bug 就可以直接讓線上版的學生沈船。

自動化學習成效追蹤系統

在台灣最後一班 Rails 結束前,我花錢請國外的團隊幫我寫了一個交作業系統(寫這東西要 5 週,但是我現在忙教書,沒有 5 週時間可以停下來...),這後來也是全棧營線下線上版的一個基礎核心。

這玩意說實在花了我不少錢,但是是我一直以來的一個心願。在教台灣 Rails 班學生時,我發現學習成效與同學回去有沒有「當週寫作業」有非常強大的正相關。但是,沒辦法強迫學生寫作業,追蹤不到學生的成效,學成率與那就跟開樂透沒兩樣。

折衷的辦法就是請課程助理使用 Facebook 社團、hackpad 或者 Quip 去看誰沒交,再一個一個打電話催。只是,這樣非常非常沒有效率。因為這說穿了也只能提升一部份的「繳交率」,而不是「實作正確率」。

我是程序員出身的,常常對重複的人工感到不耐煩。我想,能不能寫一個系統自動搞定這件事呢?所以在教 Rails 第六梯第七梯時,就決定發包這個系統。

只是,最後這個系統出生的時間有點尷尬,我 4 月中的時候發包,六月初的時候落成。等落成之後,我在台灣教書也教煩了,不想教書。。。。。

後來笑来找我去中國大陸教書,我就把這套系統也帶過去。因為這系統實在花了我太多錢了(超過一台 Toyota SUV 的錢吧),我得真的啟用它,不然等於把車開去大海沒兩樣 XD。

這套系統大大提升了師生間的協作效率:

  • 老師可以很快的部署教程
  • 催同學繳作業的 Effort 大量降低( 可以利用作業繳交期限,讓罪惡感壓垮學生)
  • 學生的繳交作業正確率,大幅的提升( 因為可以看同學的答案當作提示....)
  • 學生的繳交作業率,大幅的提升(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屬進度條需要填滿,多數有強迫症希望把進度填滿。。。。)

在經營全棧營線下版時,這套系統真的幫了我不少忙。因為老實說,全棧營是我量身打造隨時編修的內容,光寫這麼靈活的教程就會佔掉超級多時間了,更別說追蹤進度了。。。。

而後來在做線上版時,我們就是拿這套系統作為核心原型,包裝成線上課程的架構。因為,唯有「作業」,才能當場驗收學生是不是真的「當場學會」。

用 GrowthHacking 的精神做教學

GrowthHacking 也是我的一個核心的技能。所謂的 GrowthHacking 就是用技術工具實作營銷,並且利用數據分析指標調整策略與手段。這本來就是我的拿手好戲(我的 GrowthHacks 課在台灣開了 17 場,書籍在台灣也拿下金書獎,更不用說課程業績了。。。。)

那麼,要如何用 GrowthHacking 的方式做教學呢?我在以前談 Growth 的文章談到過一個模型

Growth = Conversion (轉化率)- Churn (流失率)

所以我們也可以把這件事情「遷移」到「教學」上。

Growth = 學成率 - 輟學率

全棧營的後台本身非常黑科技。我們後面有以下追蹤技術:

  • 學生的打開率
  • 學生的交作業率
  • 一次作業的學生繳交數
  • 教材的「崩潰」指數
  • 教材的「吐嘈、回報」系統
  • 學生的 CRM

簡單幫各位總結一下這套系統在幹什麼:

  • 我們非常重視每一堂課學生有沒有聽懂,並且用起來
  • 我們非常重視每一個作業設計的意義
  • 我們非常重視每一份作業的意思有沒有被誤解
  • 我們非常重視學生的學習狀況,試圖想要去拉落後的學生

這套背後的原理,其實就跟在做 GrowthHacking 一樣。

如果沒有指標就去盲目地調整教程,根本就是在開樂透耍流氓。而既然有了系統,我們的就可以客觀的去看待每一個章節每一個步驟的設計難度。

當然,這也是不得已的手段。線下班可以當場看到學生的反應,即時挑整。但是線上班很難做到這點,所以開發自動追蹤學習成效系統這件事只好變成了全棧營的 Must Have。

Onboarding

當然,背後的科技也只是這套系統的一環而已。我們真正下苦功也一直不斷的在優化的是整套課程的 Onboarding 框架。

Onboarding 在 GrowthHacking 這門領域的背後意思是「讓剛進門的客戶能夠很快的學會使用這套服務,達到高留存率,進而達到高推薦率」。

GrowthHacking 大師 Brian Balfour 曾經在他的課程分享過:線上客戶的流失,問題往往不在於競品的存在,或者是你的系統上的瑕疵。超過 60% 比例的顧客,是因為「不懂使用你的系統進而無法體會到好處」所以流失的。

所以 Onboarding 的比例絕對是重中之重。課程內容充滿乾貨當然是必要的,但是如果客戶無法 GET 到,那也是枉然。

Onboarding 套路框架

Onboarding 說穿了,其實就是在協助顧客養成習慣。(見 The Membership Ecocomy + The Power of Habit ,兩本放在一起看,你會超震驚的)

The Membership Ecocomy 這本書提供一個 Onboarding 框架:

  • 消除疑慮與挫折
  • 立即傳達價值
  • 獎勵期望行為

牛逼的線下課,絕大多數都有做到「立即傳達價值」,也就是:

  • 給乾貨
  • 看反應
  • 修正教學方式

但是我上了很多線下班之後,發現絕大多數線下課的問題少了兩個東西:

1. 消除疑慮與挫折部份

  • 沒有課前作業
  • 無法 GET 到課前作業要我們做什麼
  • 作業做錯了。不知道如何正確地做

2. 獎勵期望行為

  • 獎勵學員正確的行為
  • 促進學生產出更多正確的作品
  • 在日後的生活遷移使用

課前作業應是(線上)課程重中之重

因為「預算限制」的關係,有些講師可能難以做到獎勵期望。

但是在課前作業,我卻是覺得比較可惜的。因為我去參加線下班學習技術時,最常在課程當中見到豬隊友(同學),往往不是因為這些同學豬,而是老師課前作業搞砸了。。。。

所以這些同學可能有:

  1. 對課程或老師有錯誤期待
  2. 學習上對老師有傲慢的態度
  3. 拖累大家的學習進度

所以這就是為什麼「課前作業」這麼重要。

因為如果這件事情搞砸了,後面的課程精采度也會嚴重受到影響。而正因為在線上教學,沒有辦法即時看到學生的反應,這件事情才更加的重要。

所以,課程要有高的留存率。另外一個重點也在於「如何設計前導 Program」,將學生引導到正確的方向。

不僅只局限於線上手段,重要的是「學生之間的化學效應」

在前面我們講的都是線上的手段,如何用技術手段去:

  • 大規模正增強學習效果
  • 提升學生上癮學成率(這部分全棧營不小心用遊戲化機制搞了一個 60 天注意力黑洞,絕大多數的學生被迫放棄收看「得到」,學英語,所有的時間只能學編程,而且對編程上癮)
  • 降低崩潰逃跑率

這是整套課程設計的一大部分,但是不是全部。

全棧營另外一大部分的核心系統是運營部分,課程的另外一部分是線下體驗:

  • 海量助教 + Slack (幾十個線上助教)
  • 每周兩次線上直播
  • 線下同城 Meetup (全球接近 20 個)
  • 雙人組隊大賽

過去我從做這麼多次 Rails 課程以及實作兩次全棧課程,體悟到的一個非常重要概念是:科技是很牛逼,但無法解決一切的問題。而如果做線上課程,只把自己的手腳綁在線上,那就太可惜了。

能夠加速一切學習的催化劑,絕對還是人!人!人!

雖然這是線上課程,但是全棧營卻有極強的線下體驗。我從長期的半線上線下教學經驗體悟到,認知到唯有將課程設計的人與人之間高度互動,才能夠有效催化出學習的效果。

  • 自學線上教材的時候不再孤獨
  • 同城 meetup ,學長姊與同學可以解掉一大堆 bug
  • 線上直播老師雞湯打雞血,助教示範正確解題,可以幫助同學快速脫坑
  • 線上的分享會,可以一次 GET 到幾百篇學習的最佳實踐
  • 強制雙人組隊,可以降低輟學率以及豬隊友行為比例
  • 同學互助時分享的教程,可以一直打破教材本身的天花板

很多人都以為線上版只是一套視頻教材。但事實上全棧營這一套做法,是將這套教材活生生地發展出一套有機體。

Summary

當然,這當中的細節還有很多(有些商業機密我也不能說,哈哈,這篇尺度已經很大了。不過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全棧營線上版的 60 天學生的學習心得,他們寫的超級詳細,可以拿來當對照版,大概有一百多篇,保證看到吐)。

不過這一篇文章要傳達的是,很多人以為線上教學課程市場與難度看來已經飽和,沒什麼進步空間。

但事實上,我認知的現況其實離離真正的天花板還非常非常非常的遠。只是一直以來,沒有太多人運用跨界的工具與知識,把這件事提升到下一個維度。

而且坦白說,我也只是剛開始研究這一塊領域。畢竟兩年以前,我連職業教師都還不是,一年以前連互動教學法都不懂。一直進化到做出這樣的課程,我自己恐怕也是想像不到的。

最後在文章後面要謝謝我的三個老師:

  • 謝文憲
  • 王永福
  • 林明樟

感謝你們無私在「講私塾」以及「 TTT 教具與架構設計」系列課程的啟發與指導,整整讓這整件事的進度加速十年。

也謝謝有耐性看完這整篇文章的各位觀眾,歡迎各位老師一同交流教學技巧。

最後一點,很多人看完以後這篇文章,對這篇文章提到的技術覺得非常震撼。問我為什麼,我願意把全棧營的商業機密洩漏出來(某位神級老師還問我是不是又要再度退休才這樣亂分享 XD)。是這樣的,網上我公佈的這個版本也只有我們所有技術的 20%。再來呢,我是一個相當愛學習的人,也希望上到好課,但是我發現 99% 的老師,都被卡在某些特定的天花板與門檻衝不上去。

我想,既然在這條路上某些關卡已經破關了,雖然把攻略寫出來就不好玩了,但隨手把 BOSS 地點公佈出來也是功德一件。希望這篇攻略可以幫助大家把教學水平往上拉一個檔次。

← 靠譜的項目與項目經理 如何打造一个上瘾型产品 →
 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